2016年10月15日11:02 來源:中國青年報
今年10月19日,魯迅先生逝世整整80周年。他的聲音,激發(fā)了一代又一代人,至今回響不絕。最重視魯迅遺產的,除了中國,當屬日本——不僅翻譯和研究果實累累,魯迅作品還被編入中學教材得到廣泛閱讀,魯迅留學時的遺跡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紀念。 |
魯迅留學仙臺時上課的階梯教室
魯迅點燃了日本作家的創(chuàng)作靈感
青閱讀:您的《魯迅形影》一書,寫到一些日本作家以魯迅為主人公進行文學創(chuàng)作,具體情況是怎樣的?日本作家是怎么想象魯迅的呢?
董炳月:在日本,改編魯迅的作品,或者以魯迅為主人公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很多。就我有限的閱讀而言,值得關注的作品有如下三部:
一是太宰治的長篇小說《惜別》,寫青年魯迅和藤野先生的故事。小說是太宰治1944年末應日本文學報國會之約而寫,官方目的原本是宣傳《大東亞共同宣言》五項原則的第二項——“獨立親和”。但是,太宰治對魯迅的仙臺故事有自己的理解,不同于官方的旨意。這樣,他就要尋找平衡。在《惜別》中,他描繪自己理解的青年魯迅,同時委婉地諷刺了日本政府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態(tài)。小說中的魯迅形象很微妙。
二是霜川遠志的戲劇《魯迅傳》,一共有五部,從仙臺的魯迅一直寫到上海的魯迅,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,一百多個出場人物。這部戲50年代到70年代曾在日本全國各地的中學巡演,在民間的影響很大。作品最大的特征是徹底地把魯迅常人化,在日常性之中理解魯迅的本質,甚至虛構了魯迅與秋瑾的戀情。
三是著名劇作家井上廈的劇本《上海月亮》,發(fā)表于1991年。這是一部顛覆性的喜劇,以1934年八九月間魯迅的避難生活為基本情節(jié),講述日本醫(yī)生為魯迅治病的故事。井上廈有強烈的與魯迅對話的自覺性,把魯迅作為鏡子照自己,表達自己的價值觀,和魯迅的價值觀構成一種“反”的關系。但他的“反”魯迅并不是否定魯迅,而是通過對話為魯迅的觀念提供“另一極”,使魯迅變得更豐富。
青閱讀:與日本相比,中國以魯迅為主人公的文藝作品好像不多。我們的障礙在哪里?
董炳月:是的。我想,最大的障礙就是“魯迅太大”吧。文學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也是大學者。面對這么一個“大魯迅”,首先是意識形態(tài)問題不好處理。其次,如果拿魯迅來寫小說、劇本,作者自身如果沒有相當?shù)膶W識、修養(yǎng)和表現(xiàn)技巧,就很難寫好。一般人把握魯迅比較難,很難站在平等的位置來處理魯迅,容易陷入被動。相比之下,日本作家就容易獲得主動性,創(chuàng)造性能夠充分發(fā)揮。在這個意義上,李靜的劇作《大先生》可以說相當成功。我看過劇本,沒看演出。面對魯迅,李靜的主動性很強。